2009年6月29日 星期一

看罷《獅子山下》的絮語

今天間斷地看了四集《獅子山下》,在全無準備的情況下,竟動容得眼角濕潤。不是因為影片濫情煽動,不,四部片都樸實無華得很,只是,裡面很多片斷都似曾相識。那些貧困的草根人們的生活,狹小的斗室、吵罵的生活、共用的「水喉腳」、爭用無私隱可言的廁所和浴室、日夜埋伏的被性侵犯的危險、生活潦倒的丈夫偷去家用錢去賭時把發現的妻子推倒奪門而去、港督要絳尊降貴巡區而地區官立即進行大潔淨、被貧困和一堆年幼子女封鎖圍困的婦女的無助臉龐……我看到片裡面那些一個個稚嫩無知的小孩,想,裡面有我。

《橋》是許鞍華在1978年拍的。因為近日探訪的工友提起他以前住在馬仔坑寮屋區,後來被安置去當年是荒山野嶺的將軍澳公屋(真巧,我自己也是在同一時期,八九年夏天徒置區清拆般去將軍澳的),我在找馬仔坑的資料時發現,原來許鞍華當年拍過這部,說述政府沒諮詢便清拆村民賴以安全過馬路和在對面橫頭磡偷電的橋(當年電力公司不肯為寮屋供電),引發起官民衝突的故事。四十多分鐘裡,觸及了寮屋區生活的苦況、抗爭居民中的複雜性、成為殖民地官員的本地精英的心態等等。我覺得這片最好的是,許鞍華並沒有簡化居民的抗爭,抗爭並不就都是帶光環的,而外來的支持者如片中的外籍記者也不一定就受居民支持,最後也可能只有落寞離去。這幾個月來,我每周都到黃大仙,都會走一條橋過馬路坐巴士,看了片後,就想,我腳下的會不會就是當年居民抗爭而修建的橋?查看地圖才知道不是同一條,但仍讓我心跳了一會,以為又知道了一些不起眼的地方的社會抗爭歷史呢,傻啊﹗

《漁家》短短20分鍾,很好看,導演沒有美化上岸,片中的漁民青年上岸工作後不順利,外面的世界並不都是好的,仍是決定回家繼續作漁民,做漁民有什麼不好?不是也能養活子女吃個飽飽的?讓我想起,這些年來接觸的大陸工人,從農村中出來都市打工,不一定就都會編織出飛黃騰達的美夢,只是,城市生活再是虛幻,貧困和其他千百樣的原因總是會讓人前仆後繼的把這虛幻延續下去。最有趣的是,看到了很帥氣的石堅做老漁民,而當年的吳孟達也很瘦﹗

《喬遷》是方育平導演的,說出很多徒置區生活的片斷,讓我想起很多,我自有記憶以來,就在徒置區中生活,直至八九年六四後才搬到當年仍是剛開發十分荒涼的將軍澳。片的調子一點都不晦暗,甚至有明快跳躍的配樂襯底,可是卻總是在召喚我記憶中的黑暗角落,幸好我已練好了不錯的關機能力。

《元洲仔之歌》最厲害,完全明白為什麼方育平當年會三度獲得金像獎,平實,沒有半點媚俗矯揉,婦女漁民的境況刻劃得讓人心痛,叫我動容不已的……黃莎利這女演員,演得真是太好了,《橋》中也有她,不知她可有再演別的戲。那餘音,看完久久仍在,揮之不去。

看罷幾部片,不得不更景仰當年的新浪潮導演,他們沒有過多或口號地批評社會,也沒有美化貧困的生活,亦不會像一些天真、理念主導的關心社運的人一樣自覺或不自覺間把被壓迫者美化,以套進去一個個革命抗爭的熱血想像中。貧賤有什麼可以美化的呢?從來都不喜歡《獅子山下》這首歌,特別是在梁錦松騎劫了這歌作法召喚淺薄的香港精神,企圖以當年的艱辛記憶配今天的浮華來和諧掉社會不滿之後,我可說是很討厭這歌。但是今天看了幾集,片頭放歌時鏡頭猶如是在看扶貧機構遠方地方的影像,我似乎回到當年的簡樸踏實情境中去聽這首歌,在匱乏得坦蕩蕩的生活中,生活貧賤,不幸可能複雜百變,但卻沒有雕琢的偽裝,螢幕中,沒有了政府的低廉技俩干擾,沒有了今天社會的虛浮狹隘,再聽,這歌,確實是一首好歌﹗

1 則留言: